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首發珠海港
發布時間:
2018-01-24
這是無人駕駛的一小步,也是智慧港口的一大步。這一系列屬于我們本土的科技創新,將幫助更多的中國港口智慧升級,服務更多國際港口,彰顯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真正實力!
2018年1月23日,珠海國際貨柜碼頭(高欄)有限公司,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舉行首發儀式。在數百名來賓的共同見證下,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作業第一箱圓滿完成!
比起很多駕駛室依然有司機鎮守的所謂“無人車”,這輛港區作業集卡的駕駛室完全空無一人,無人操縱方向盤,依然穩如泰山地精準完成各種任務。
這是無人駕駛的一小步,也是智慧港口的一大步。這一系列屬于我們本土的科技創新,將幫助更多的中國港口智慧升級,服務更多國際港口,彰顯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真正實力!
無人集卡高欄國碼全球首箱作業
根據事先的作業計劃,這輛集卡“大腦”自主啟動行駛程序,無人操控方向盤,卻如“老司機”一般識別著周圍的集裝箱物體、機械設備、燈塔等物體,精準駛入龍門吊作業指定位置。
據悉,龍門吊下車道線寬2.52米,集卡車身寬度本身就達到了2.5米,即使是老司機在這條路上也要小心翼翼,盡量壓著車道線行駛。這意味著車輛必須自主精準停到位,才能滿足龍門吊的裝卸作業需求。
只見龍門吊司機將堆場的集裝箱準確抓放在集卡車上,接到提箱成功的指令后,無人集卡自主駛出堆場區,選擇最優路線轉彎往岸橋方向駛去,最終精準地停在橋吊作業位置。
隨后,橋吊司機在約40米高空放下吊具,穩穩地抓起車上的集裝箱至半空,再緩緩將集裝箱放回車上。
封閉區域安全保障系前提
支撐這次無人集卡運輸技術者,是一家來自國內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——西井科技。
2015年5月成立的西井科技,是一家從事底層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公司,雖說在港口行業還算個新兵,卻已交出了一份成績不俗的答卷。
去年,西井科技研發出了全球首套類腦智能智慧港口系統WellOcean,目前已為多個碼頭在智慧理貨、智慧閘口等局部作業實現了人工智能升級,應用已涵蓋浙江、廣西、廣東、山東等多地港口及海關。
譚黎敏介紹,港口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,作業環境復雜,在裝卸集裝箱作業過程中,對于集卡精準對位精度要求非常高。此外,碼頭水平運輸集卡,車頭加上40尺集裝箱的車身總長約18米,制動和轉彎難度會比乘用車大很多,集卡在右轉彎時也會存在重心偏移和視線死角。
針對上述場景,西井科技為港口應用量身打造了一套無人駕駛方案。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,穩定可靠的辨識環境障礙物和碼頭標記標線,借助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決策算法,自主做出減速、剎車或繞行等突發狀況的各種決策,提供最優運行路線,從而實現滿足港口封閉區域內水平運輸的需求。 西井科技研發的自主導航系統無需場地上部署磁釘,避免了碼頭基建工程帶來的高昂成本,特別適合傳統碼頭向自動化碼頭的改造。
用工需求驅動港口無人駕駛
雖說無人車駕駛不再是件新鮮事,但無人商用車真正進入產業運營稀缺,特別是重卡的無人駕駛領域可謂鳳毛麟角。為何西井科技會搶先踏足港區作業無人駕駛行業,并真正實現零的突破。
西井科技介紹,全球有1000多座集裝箱碼頭,在2016年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前100名單中,中國大陸有20個港口入選,總集裝箱量吞吐量達2.03億標準箱。在集裝箱碼頭的水平運輸環節,中國大陸港口九成以上使用的是傳統人工駕駛內集卡拖車。
然而近年來,集裝箱吞吐量的不斷上升,眾多碼頭運能不足,卡車司機經常是高強度滿負荷工作。而生產安全正是碼頭的管理的重中之重,如何能大批量招聘到業務熟練責任心強的老司機是其中的關鍵。
據了解,在碼頭駕駛集卡拖車需要A2駕照。然而A2不能直接申領,通常從C1增駕到A2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,如果期間發生扣分或者事故,增駕的時間將更長。就算千辛萬苦拿到A2,要是一不小心違章,扣分罰款還可能駕照降級。
數據顯示,中國有超過1600萬的卡車司機,以40-50歲的中年男性為主,且已出現斷層的跡象。
年輕人嫌太苦,不愿意干,上了年紀的人也干不了。10年后,隨著這一批40歲至50歲的主力老司機駕駛員的相繼退休,很可能沒有足夠的年輕駕駛員去頂上駕駛空缺。
如果無人駕駛能大規模應用于港口的水平運輸環節,集卡老司機的招聘難題,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除解決招聘老司機難題外,譚黎敏也算了一筆經濟賬。以一個集裝箱吞吐量200萬TEU的中等碼頭為例,正常運營需要約200輛場內運輸集卡。以該碼頭每車配4名司機“三班倒”計算,每名司機的年薪約在6到12萬元人民幣。
若使用西井科技的無人集卡參與港區運輸作業,碼頭至少可節約一半人力,僅用工成本每年就能節約至少3000萬元。
更重要的是,機器只要維護得當,可以24小時作業,不用像人一樣需要吃飯、休息,且駕駛質量標準、穩定高效,能勝任老司機的工作,摒棄掉一些司機的不良駕駛行為,同時降低車輛的返修率,節省不少能耗。
關鍵詞:
下一頁:
推薦新聞
珠海市鼎程大件運輸有限公司
關注我們

微信公眾號